<
t1b3小说网 > 其他小说 > 穿越考科举 > 第474节
    纪元跟邬人豪一起回到住处,没想到大海也刚刚回来,手里还牵着小黄。

    纪元出发公务之前就说,要是有人来借牛,那就给,只要不累着小黄即可。

    看来外面确实很需要牲畜,否则不会借到他这。

    三个人匆匆洗漱休息。

    纪元翻来覆去睡不着,把之前未完成的计划拿出来,油灯拨亮,把这些天的所见所闻都写下来。

    最后形成一份类似调研报告的文章。

    这文章放到一边,再开始写切实可行的计划。

    等到天蒙蒙亮,纪元才意识到自己竟然一晚上没睡。

    推开窗户,只见外面空气清新,万里无云。

    天气又晴了,远处的青山绿水,让纪元的心情格外好。

    而接下来的公务也不少。

    查看三十七个村寨,以及还未被编入其中的九个小寨,看看他们各处的损失。

    好在今年老天爷没那么折磨人,给了大家反应的时间。

    当然了,这反应时间,同样建立在去年的巨大损失中。

    知道各家的情况,再开始给田地里排涝。

    梯田是要水,同样也怕水,现在给翻耕带来一定的难度,人在泥地里面,脚全都陷入里面,根本拔不出来。

    即便如此,该干的农活还是要干。

    这是他们赖以生存的土地。

    整个宁安州的生活,围绕着村子,水源,田地展开,同样围绕大山展开。

    所以,要利用好山脉。

    当地是崇拜大山的,这是他们生来就有的情感,这也是给他们带来山原田的地方。

    同样是崇拜耕牛的,因为耕牛可以耕种劳作变得简单。

    纪元一路走过来,对山脉中间长大的百姓,有了更深的认识。

    所以他的计划细致又周到,交给刘大人的时候,刘大人看看文章,再看看纪元。

    “你眼下的乌青,就是写文章得的?”

    刘大人以为纪元的书生瘾来了,要写一篇绝世佳作出来。

    但这里不是京城,能欣赏他的大作的,也就只有自己。

    纪元眼下是有乌青,可精神抖擞:“您先看看,看了再说。”

    刘大人翻开纸张,只见这里的标题为《论梯田沟渠建设,与肥料结合,稻鸭鱼共生系统》。

    好长的题目!

    但是这题目?

    似乎不是简简单单抒发自己的感情?

    而是献策?

    这文章除了开头结尾之外,大概分为三份。

    开头写纪元调研的情况,以及请看文章的人加以指正。

    接着是正文,第一部分梯田的沟渠建设,首先本地的梯田建设应该是本地第一。

    甚至放在天齐国,在同时代也算很厉害的。

    原因只有一个,自主性。

    如果是给自己打工,多累都愿意,不用交税的宁安州,就是这种情况。

    故而纪元看遍各地田地书籍,加上还有上辈子的记忆,本地的梯田应该是独一份。

    但是,沟渠的建设,却还有可以进步地方。

    纪元着重给出几个方案,利用山泉建造更为科学的水利设施,人为的,更大范围地导引山泉。

    修建更多的水塘,雨水少的时候,就用来储水,雨水多的时候则用来调蓄山洪。

    特别大的山洪或许没办法,但像今年这种,要是有许多大型水塘,肯定能调蓄山洪。

    等到他们收割稻子,翻耕之后,再放水,这样就能达到灌溉的目的。

    这种大型水塘,本地其实在挖,只是进度有点慢。

    纪元给出的方案是,除了官府组织的大水塘之外,各村各田,还要有小水塘。

    这种水塘越多越好,别看个头小,但胜在多,同样能达到调蓄山洪作用。

    分派到各村,让他们寻到自己直流的上方,在合适的地方挖水塘。

    遇到水低田高的,用东南地区那边的一种“踏车”,或者西南这边的“筒车”,用这些水车来引流灌溉。

    适合的水车模样,已经被纪元从书里找到图纸,作为附件放在后面。

    后面的内容越写越详细。

    田地低地方要怎么修,高的地方要怎么引水。

    容易引水的地方要怎么做,没有水源的山地如今无人开荒,但等到人口增多,那边也会开出来,到时候又该怎么弄。

    还有修了水渠之后,上游的田地要是截留下游怎么办。

    这些问题一一给出方法,给出自己的思考。

    同时还强调找合适的树来种植,那种树的根部必须牢固,可以紧抓土地,防止水土流失,还能增加土地肥力。

    第一部分关于梯田沟渠建设,已经看的刘大人看得精神一振。

    后面关于肥料的运用,更是让刘大人觉得可以立刻行动。

    平日里的村寨产生的各种粪便,都可以沉在水塘里,一个沤肥,这不用多说,当地人也会。

    但放在水塘里,甚至让水流到田地时,就让当地的土壤肥沃起来,十分省时省力。

    纪元提出肥料配比,不同的土壤用不同的肥料,同样做了详细说明。

    第二部分,依旧有第一部分的水准,把该说都说得很清楚。

    到了最后一部分。

    也是刘大人第一次听说的部分。

    稻鸭鱼共生?

    这部分是后世研究出来的。

    在合适的时候,利用水田养鱼养鸭,既能给土地提供相应的肥料,同时鸭子的存在还可以帮忙杀虫,鱼的存在帮忙除草。

    放在后世,这大概叫生物防治,也是一套人为搭建的共生系统。

    而这三种东西,都可以用来吃喝,甚至还可以拿去售卖,种一次田,可以收获三种东西,对当地山农的生活条件,可以大大改善。

    如何操作,如何执行,也有法可依。

    具体的还可以喊来安大海一起商量,这里养什么品种的鸭子,养什么样的鱼。

    再者,把当地老农请来,问问什么样的树木根系最深。

    沟渠的建设,则可以请府城工司的官员帮忙设计。

    等到文章的最后,阐述了这些方法对当地农业的重要性,还强调,如果有什么方法可以提出来,大家一起共同建设宁安州。

    一起建设宁安州。

    刘大人的眼睛紧紧盯着这几个字。

    状元的文章,没有用什么华丽的辞藻,他就是朴实无华地写出自己的看法,给出自己的建议。

    他才不是要卖弄学识,而是想要做事。

    年过半百的刘大人有点想哭。

    他太需要这份计划书了,宁安州也太需要了。

    一定条件下的调蓄洪水,单这一项,就会让当地人兴奋起来。

    纪元写的每一条,都是当地最需要的。

    他从六月底过来之后,一直在忙这个?

    当时他,邬人豪,安大海一起过来。

    不少人还觉得,纪状元是他们当中用处最小的。

    现在呢?

    现在刘大人擦擦眼角的泪水,直接拍板。

    “做!立刻做!”

    “我们把水渠的建造设计出来,然后召集村长们来学习。”

    “现在庄稼收获了,很快大家会闲下来。”

    “必须马上动手。”

    刘大人看向纪元的眼神,简直在发光:“纪大人,就由你来牵头,本官帮你,如何?”

    事情到现在,刘大人要是再不信任纪元,那就是纯粹是大傻子。

    如果从刘大人坚持要留在宁安州,不去其他更好的地方来看,他确实是“大傻子”。

    可坚守这么多年,让本地人口增长那样多,就不 会真的傻。

    刘大人身上,更多是纯粹,是对家乡的热爱。

    纪元并不推辞。

    既然他提出来了,便一定会做的。